服务咨询电话010-85986299
您的位置:首页 >> 大师讲坛 >> 大师讲坛

费尔普的经济研究理论

  费尔普斯扩展了自然失业率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他认为,自然失业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唯一的、稳定的。

  他创造性地提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只存在暂时的替换,只在对物价变动率的预期不变时才能存在。不存在长期的替换关系,不是产生于实际通货膨胀本身,而是产生于没有预期到的、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费尔普斯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短期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经济的增长。费尔普斯在各个层面上为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向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研究总体经济、探讨经济规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凯恩斯的总量分析先河之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通论》出版后,产生了大量的讨论性著作。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一致的意见,即“新古典综合”(The Neoclassical Synthesis)框架。在随后的二十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新古典综合一直以主流经济学的高傲姿态支配着经济学界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7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滞胀"的出现,正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地位动摇了。7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的学者们甚至断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寿终正寝了!

  70年代后期,为答复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费尔普斯等学者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精髓,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受其影响,最终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 Economics),从而让凯恩斯学派逃脱卢卡斯批判所施加的颠覆性咒语。

  一、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前提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微妙之处是: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使得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是该理论的一个致命弱点。主张自由经济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一点上给予凯恩斯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他在西方宏观经济领域中的正统地位。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费尔普斯高度重视劳动市场问题,多侧面地探讨了工资粘性和失业的原因,特点就是强调个人行为的理性,做到了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从严格的微观基础出发去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彻底的逻辑一致与统一。

  1、引入理性预期。费尔普斯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理性预期思想,突破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明确地把微观理论作为宏观分析的基础。所谓理性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在进行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之前,首先使用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包括以往所提供的)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形式及其变化做出一定的估计。费尔普斯还对理性预期的现实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个人最优行动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他们自己关于总量状况的信念,还要取决于他们“关于其他人信念的信念”,由此可依此类推至无限等级的“更高信念”。

  2、工资粘性的关键假定。费尔普斯关于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够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而迅速调整,而且名义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与价格理论相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也包括了名义工资的粘性和实际工资的粘性。

  首先,名义工资不能够随着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迅速变化,交错工资合同理论揭示了这一点。费尔普斯(1968)提出,实际中的工资谈判是每年进行的,并且各个厂商的工资谈判在一年中是均匀交错的,导致了整体名义工资水平的粘性。

  其次,实际工资具有粘性。费尔普斯与卡尔沃(1977)一起探索了在非对称信息下的隐性合同问题。他们考虑了这样一种情况:工人无法观察到商业前景,而雇主虽然了解这种前景,他还是装作他的企业每天都受外部商业条件支配;工人力图使自己的工资等于边际收益产品,但雇主却不这样做。

  二、跨期思索失业问题

  失业是现代社会最普遍、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费尔普斯的奠基性工作是与弗里德曼几乎同时提出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自然失业率,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这些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外部的冲击或就业转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失业,是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无法消除的失业率。这一概念是过去50年中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随后,费尔普斯又进一步扩展了自然失业率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他认为,自然失业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唯一的、稳定的。

  1、失业回滞理论。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大范围出现了失业率持续上升的现象,这促使费尔普斯开始更多关注决定自然失业率本身变动的真实因素。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具有回归能力,一个短暂的外部冲击过后,经济系统总能回到初始均衡状态。然而现实中常常存在回滞现象,即冲击过后,经济系统往往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均衡,而是达到另一种均衡。费尔普斯最早将失业理论和回滞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失业的回滞模型,即“失业的跨期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隐含了自然失业率会随时间而变动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取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前期的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即依赖于其均衡路径。

  失业的回滞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现象。而且,此理论的政策意义非常明显,认为政府应重视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的权利,并设法增强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力量,帮助他们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

  2、搜寻理论。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以及工资(价格)的高度离散,构成了真实劳动力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行为的必然性。阿罗-德布鲁型经济显然不是对真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描述。在真实的市场上,工人和厂商都具有异质性,这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对瓦尔拉斯假设的重要偏离。当工人和工作强度异质时,劳动力市场就不会像瓦尔拉斯所假设的市场那样运行:工人和厂商在集中决策、就业和工资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市场上相见;而在真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和厂商是以分散决策、一对一的方式相见,共同参与一个力图将各自的偏好、技能和需求匹配起来的存在成本的过程。而且,由于匹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因此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交易的瞬间和无成本协调的假定不同,搜寻理论运用一些特定的、不完善技术对资源配置进行分析,这些技术用于告知经济行为者交易机会,并把潜在的交易者聚集在一起。最早的搜寻模型是由斯蒂格勒(Stigler,1961)提出的,但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寻,并未论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搜寻。费尔普斯(1970)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职业搜寻理论的出现统一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修正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新西兰籍的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1年英国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此后,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重要发展。他们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也就是将“失业-工资”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来这条曲线广泛流传,声名大噪,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菲利普斯曲线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的修正后,迅速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trade- off),政策制定者就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discretion),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费尔普斯、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相继于1967、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批评。批评意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是一条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交替关系的曲线;第二,在长期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费尔普斯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过引入预期因素,他创造性地提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只存在暂时的替换,只在对物价变动率的预期不变时才能存在。不存在长期的替换关系,不是产生于实际通货膨胀本身,而是产生于没有预期到的、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四、洞悉经济增长的黄金法则

  尽管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完全是副业,费尔普斯也许可以被当作是内生增长理论的鼻祖。你要是去翻阅内生经济增长的文献,大概很少有人会不去引他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那几篇文章。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索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途径,就长期来说,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无论最初的资本-劳动比率数值如何,经济活动总是趋向于一条均衡的经济增长途径的。

  费尔普斯利用这一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费尔普斯在一篇关于“黄金律”的论文中,还试图分析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本投入和增加研发支出等手段来达到技术进步,以及经济中存在的创新和新发明等问题。

  有人曾诟病费尔普斯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费尔普斯公式”或“费尔普斯定理”。其实,费尔普斯对经济学的不朽贡献,在于他不懈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创立了以个体基础所引伸出来的失业和通胀经济模式,率先强调透过修订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信息的假设,去重组宏观经济学理论。他的卓越贡献,不论对过往30年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或是对当前最热门的研究而言,均影响恒远。费尔普斯的获奖,也标志着新凯恩斯主义已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再次荣登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