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菲尔普斯:预期改变经济
菲尔普斯的重要贡献在于宏观经济领域中的“预期理论”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曲线的内涵。
“打个比方,在‘菲利普斯曲线’下,政府提高两个点的通胀,可以降低一个点的失业率;不过,实际情况是,当现时的通胀提高后,工厂会认为未来的物价会增长更快,工人也会预期未来的工资也将上涨。在这一预期下,未来的通胀将会变得更高。”曹和平教授分析说,“所以为了降低一个点的失业率,政策制定者不能仅仅提高两个点的通胀。基于未来的预期,实际上要忍受五个点左右的通胀。长此以往,货币供应等刺激措施将会打破‘菲利普斯曲线’,通胀和失业就会失衡。”
菲尔普斯的这一发现,改变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轨迹。70年代里根时代之前,在“菲利普斯曲线”和凯恩斯经济政策影响下,经济决策者主要通过总需求的拉动,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然而,随着长期需求经济措施的刺激,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迎来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难解之谜——美国经济史无前例地出现滞胀现象,即经济停止增长,而通货膨胀却居高不下,失业率也在攀升。
在菲尔普斯理论的支持下,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超过了需求学派占据了上风,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等经济措施得以发挥,这保证了美国经济走出“滞胀”的尴尬局面。
专家们分析,菲尔普斯的“预期理论”同样深刻影响当前的全球经济。中信证券的马青博士认为,新一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任后提出要盯住通胀预期,并数次提高利率,不断给上火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泼出凉水,严历的控制通胀预期。这些货币政策实际上体现了浓厚的“菲尔普斯”色彩。
而对于中国经济,由于投资拉动下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信奉菲尔普斯预期理论的中国经济学者们一直在呼吁中国经济政策的决策者提高利率,以打击未来通货膨胀的高预期。在2004年10月29日和2005年8月18日,经过两次艰难小幅调高人民币利率后,经济界普遍预期,中国利率正在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建言中国经济
“与蒙代尔一样,菲尔普斯是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的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赵是两年前蒙代尔和菲尔普斯联袂来华演讲的组织者和参予者之一。
菲尔普斯当时的演讲内容是“宏观经济政策”,他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解读投资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这位经济学家当时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充满兴趣。“每次讨论中国的情况、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地激动。”菲尔普斯说。
结束演讲时,菲尔普斯当时提醒说:“中国最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错误的投资,所谓的不良投资也是指那些本来不应该进行的投资或者没有按照原来预定的方式加以实现的投资。这种在投资决策方面低效率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强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它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
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似乎正在按照菲尔普斯的预测轨迹运行。今天,中国宏观经济决策者们正在努力控制投资增长过快,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金融改革和银行上市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